13歲的孩子不聽話可以打嗎?
不要打孩子,孩子就算不聽話也不要打孩子,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,是因為害怕被打才不去玩游戲,這樣,對以后的成長也不好,可以多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危害,讓孩子理解和認同。
13歲的孩子不聽話怎么辦?
1、讓不聽話的孩子適當地承擔后果
孩子不聽話,往往會產生負面結果。在以往,這種負面結果往往被我們家長承擔了,孩子自身并沒有因為自己的不聽話行為而承擔相應的后果。為此,我們需要讓孩子去承擔起因自己的錯誤行為而產生的相應后果。一種是自然后果,也就是孩子錯誤行為本身直接產生的結果。比如孩子不好好玩玩具,而是無故摔打玩具,直到把玩具摔壞,這樣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玩具不能玩了,孩子自己就要去面對沒有這個玩具玩的窘迫現實,這就是承擔后果。
2、學會傾聽,多聽孩子說
喜歡對孩子講道理的家長,想要說服孩子聽自己的,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事情,聽聽他的感受和想法。很多時候,大人和孩子對事物的立場和看法是有很大區別的,家長不應該只以自己的感受為準繩,而忽視、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。
3、找到孩子不當行為背后的深層次需求
孩子的不當行為確實讓人生厭,但我們很多家長常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不當行為上,卻很少能透過不當行為的背后找到他們的深層次需求。事實上,我們所能看到的孩子的不當行為,和一座冰山一樣,只是表面露出的很少一部分,而更多的深層次需求卻隱藏在更深的水下,不為人所見。比如,孩子故意大聲喊叫,可能是父母平時對他關注過少,熊孩子希望通過大聲喊叫的方式,來吸引父母對他的關注。
4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
很多家長會認為,對孩子無條件的愛,就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,他們生活上的物質需求,其實并不然,對孩子的愛不僅是表現在物質上的,更多是用精神上來表達,比如,我們千萬不能隨意就跟孩子說,"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",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在父母心里的存在感,無論你的成績如何,你的性格如此,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,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。
5、不要輕易評價孩子的行為
如果我們輕易去主觀評價孩子的行為,容易使孩子把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了我們的主觀評價上,而忽視了對自己行為的客觀判斷。因此,我們家長在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時,只要客觀地描述事實即可,這能幫助孩子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行為上。
6、注重肢體語言的交流
肢體語言也是一種有力的教育工具,比如我們在日常對孩子的擁抱、撫摸、握手、微笑等等,都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,向孩子傳遞出我們的包容、認可和鼓勵等等。這樣親子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加融洽,孩子和我們在情感上親近了,就不容易出現不聽話等行為。
7、孩子跟父母說話不能失去底線
雖然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的“話語權”,但并不是放任自流,而是要有底線有原則,就事論事,不能上升到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。有的孩子頂嘴,是對父母不合理意見的辯駁,而有的孩子頂嘴,單純是為了頂嘴而頂嘴,沒有底線,對于“頂嘴”沒有正確的認知,肆意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