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做叛逆期呢?怎樣的行為就算做叛逆呢?在大家的固有思維里,學生在尋求獨立的這個時期就被稱作叛逆期,認為學生擁有自己的個性,違背老師和家長的意愿,和老師家長唱反調,就被稱作叛逆。我認為叛逆期這個定義本來就是狹隘的,叛逆期是孩子進入成人前尋求獨立的現象,是一種正常現象,如果不讓他有這樣的叛逆,孩子將無法長大成人,如果過分的阻礙,很可能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。面對叛逆期的孩子,家長應該怎么做呢?
初中生的孩子叛逆家長應該怎么做:
其一,尊重個性。每個人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有著各自的魅力,這魅力的根源即為“個體差異”。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,希望家長和老師盡量不要以長者自居,以自己的好惡為準繩,不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愛好。對于沒有對“學習”這件事形成“非常重要”的價值觀的孩子,用尊重、溫和、愛護的態度,用身教而非言傳的方式,進行引導。要知道,您怎么“做”比您怎么“說”要有說服力得多。
其二,家長和孩子一起完善。其實,編者這里說“一起完善”,也是出于對家長與孩子互動的必要性的考慮。更多時候,成年人也許不愿意面對和承認的事實是——孩子比成年人更完善。您可以回憶,兒時的您有很重的攀比之心嗎?會很在意“面子”嗎?編者的意思不是否定了上進心的積極性,是強調家長和孩子一起完善,采用輕松愉快的學習和生活態度,切忌給孩子灌輸攀比和虛榮的價值觀。要知道,買櫝還珠的典故仍歷歷在目,不要忘記了學習是為了進步和完善自我的這一本質,而讓其淪為炫耀和攀比的媒介。否則,孩子只會失去學習的樂趣而倍感壓力重重,不逃之夭夭又能如何呢?
其三,培養孩子的人生觀。價值觀建立于人生觀之上,一個有健康、積極人生觀的孩子,對“學習”這件事的態度定會是超然的,并且不會被外境所左右。要知道,學習知識是一種過程,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途徑,而不是以“得分高低”,“考上重點學校”為目的。無論成績如何,一個自信的孩子不會被短暫的所謂的“成功”或“失敗”所迷惑,他可以隨時接受所有的不確定和波動,而堅定著自己的信念,揚起希望的風帆,心中自有一片任其遨游、探索的海洋,生命自有一番格局。佛家說“手指明月,見月忘指”,其妙處引申到這里就是讓我們提升自我,完善自我,而不要執著于“學習成績”甚至“學習本身”這個過程。
青春期的孩子開始獨立了,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,家長們最好多溝通,如果溝通起了沖突,家長學會閉嘴,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找個適當的時機重新交流與溝通。在相互交流中,要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以及被愛,這樣才會緩和親子關系。否則,孩子會用早戀,逃課,出走等激烈方式來對抗。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放手,合理的引導孩子走向他們美好的青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