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初二就不想上學了怎么辦?
1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機,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、關注與被需要的感覺
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,除了生存與安全感外,人還有愛和歸屬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。作為學生來講,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,如果,在學習中他們能夠滿足這些需求,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。從行為主義的角度,如果在學習中,孩子能不斷的得到鼓勵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的正強化,他就會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,厭學也就無從談起。
2、培養孩子學習興趣
當父母幫助不想上學的孩子找到原因以后,還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,要盡量創造條件,讓孩子參與各種其感興趣的學習活動,并從中品味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。我們可以帶孩子到外面參加短暫到旅游,也可以加強跟孩子溝通,只要是能樹立孩子自信,激發孩子興趣都是應該的。
3、減少給孩子的壓力
要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給孩子們很多的壓力了,家長不應該再給了,對孩子的要求是學校的作業必須無折扣的完成,其余時間自由安排,他可以看書,他也很有興趣涂鴉爬格子,那就自己安排好就可以了,給他自由,讓他快樂成長!有些孩子不愿意被拘束,往往拘束孩子,導致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。所以適當的給孩子自由,對孩子是非常好的。不要天天逼他學習。
4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,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
厭學孩子的家庭氛圍通常缺少學習的意識,小時候也沒有培養好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。有的家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,沒有意識到安靜的環境對孩子的學習多么重要,他們下班后總喜歡邀同事到家里打撲克,打麻將……還有的家長平時不注意,吃過飯就打開電視機,從新聞聯播節目一直看到完,孰不知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根本無法讀書,導致學業成績低,到了中學,就會厭學。
明白了這一點,父母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,如果家里住房緊張,家長可以在室內給孩子安排一個“學習角”,擺張書桌,安上燈,邊上哪怕用布擋一下,使孩子可以在那里安心學習,父母又能兼顧到孩子的生活安排。
有條件的家庭,可以給孩子買相關的學習用品和有關的工具書。平時,家長也可給孩子訂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報刊、雜志和參考書,擴大他們的視野,豐富他們的知識。父母做出的這些改變,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一個示范效應,原來父母是真心希望給自己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,這樣就解決孩子的學習內心動力。這是一個基礎,學業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得到穩步提升。
5、家長應引導孩子放輕松,接納這些問題
讓孩子對自己能有一個客觀、現實的評價,就可以幫助孩子接觸無力感,找到希望和動力,進而重建信心。厭學的情緒就會減輕。
孩子初二就不想上學的原因:
1、孩子缺乏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,自我學習動力不足
學習是為了什么?很多人會說是為了“光宗耀祖”,為了自己比別人活得好。其實我認為學習是為了在以后就業、工作中多很多選擇,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自己未來的生活質量,自己有能力了,能養家糊口,才能談得上對社會的貢獻。
很多初中生認識不到學習對于自己人生的意義,因此對于學習顯得動力不足,再加上平時在學習中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,因此很多初中生,特別是在初二,因為課程增加,學習難度提高,一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產生了對課程的不適應,對老師授課的抵觸,形成情感的外泄,因此形成厭學情緒。
2、父母家庭教育方法方式的不正確
每個家長“望子成龍”“望女成鳳”,對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很高。但是體現在家庭教育中,很多家長不去學習怎樣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,因此對這方面的知識很缺乏。家長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經常通過兩種方式表現出來。
一是孩子成績不好就棍棒相加,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,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,使孩子長期學習壓抑,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。二是孩子成績不好也不放在心上,總以為孩子大了就能自己開竅,成績自然就會好起來,一次次地縱容孩子。從而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,沒有在早期塑造好孩子學習的性格和習慣。造成孩子一旦遇到挫折,心靈因為極其脆弱,于是慢慢形成厭學的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