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學是指學生客觀上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,產生厭倦和冷漠,從客觀上表現出來的行為。
有些孩子不想上學,但在家可以認真的學習。有些孩子覺得考試壓力太大了。有些孩子不喜歡父母來規劃自己的生活。這些孩子真的厭學嗎?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,請回答以下問題以了解孩子是否真的討厭學習。
孩子厭學是因為討厭學習還是討厭學校?
孩子厭學是因為討厭學習還是考試成績不理想?
孩子厭學是因為討厭學習還是父母的不合理期望?
孩子厭學是因為討厭學習還是厭倦了沒有自我的學習?
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,父母總是過于敏感,認為孩子已經患有厭學癥了。其實,厭學分為輕度厭學、中度厭學和重度厭學,重度厭學稱為厭學癥。厭學常伴有頭痛、惡心、嗜睡、無食欲、心跳過速和頭暈等生理反應,只有當孩子出現上述癥狀時,才能判斷為厭學癥。
初一學生有厭學現象怎么辦?
(1)用夢想和目標激勵孩子。
一天,一個初二的學生告訴他的老師,他不想再上學了。原來,父親與鄰居發生沖突,被三人毆打。所以孩子想賺錢養家,保護父母。老師希望男孩留在學校,并問他的夢想是什么。男孩說他想成為一名警察。老師告訴孩子,當警察需要去警察學院,你必須努力學習才能通過考試。孩子選擇留在學校是為了他的夢想。
(2)通過及時的鼓勵和幫助,建立孩子對學習的信心。
鐘南山院士曾接受記者采訪,記者問他從小在學校的表現是否成績很好。鐘南山說自己小時候很調皮,還留了兩次級。然而,在他上五年級的時候,他不小心在考試中取得了高分,受到了媽媽的表揚。于是自己的信心就大漲,之后的成績越來越好。
(3)調整學習期望,以增強孩子對學習的掌控感。
開學了,卻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不愿意回學校。孩子說,他的父母從小學就給他定了考試標準,分數不能低于90分,不然漏了幾分就會被打幾下,所以現在特別不喜歡去去學校。
失敗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、失控感和無力感。如果父母提出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要求,孩子只能放棄希望。所以,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設定標準,讓孩子通過成功的體驗不斷獲得掌控感。
初一孩子為什么厭學?
一、家庭因素
(1)從出生那一刻起,孩子就成為父母一生的希望。他們用最好的資源武裝他們的孩子,并要求他們的孩子是完美的。父母的過度要求讓孩子沒有了學習的動力,只有對考試的焦慮。
(2)有些孩子智商很高,老師一教他們就會。相反,有的孩子天賦不高,成績也可能不如預期的好。成績好的孩子是父母的寶貝,成績差難道孩子就不努力?這樣的評價顯然是有失偏頗的。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,不清楚這個現實,對孩子的成績要求過高,結果往往適得其反,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。
(3)“學習無用論”在一些家長中流行。這些父母通過對社會的觀察,看到了隱藏的陰暗面,這種負能量讓孩子在學習中找不到價值感。
(4)更多的父母關系破裂,家庭矛盾,孩子每天只能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學習。
二、學校因素
學習有競爭,學習的壓力在所難免,但過分強調排名、鼓勵競爭,只能火上澆油。
學校是個小社會,除了學習,孩子還需要像大人一樣交朋友,也會遇到各種失望。朋友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重要。有的孩子雖然成績不好,但是朋友很多,每天依然過得很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