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到了初中以后,也就進入了青春期。這個時期的孩子更渴望獨立自由,更渴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管教和限制,家長要適時學會放手,改變自己的的教育方式,學會和孩子做朋友。
孩子上初中了家長需要做什么?
1、改變孩子的教育方式
父母雙方要想好如何應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教育方式,尤其是面對孩子的自立傾向,如何更好的與孩子溝通。孩子進入初中,學習方法要變。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改變。一味的呵護或訓斥都不是好的方式。孩子在初中以后,不像小時候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。父母教育子女需要講出道理,舉出事例。而且語言的作用永遠沒有行為更有說服力。也就是說,小學時父母會采用直接的棍棒或糖衣教育,但到了初中孩子對間接教育更容易接受。
2、了解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
上了初中之后,孩子也就隨之進入青春期了,家長都會發現,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就會變得叛逆呢。以前訓斥兩句的話,孩子就變得乖乖聽話了,但是現在可能就會頂嘴了。其實孩子長大了,不能夠在像以前一樣打不還手,罵不還口了。而家長教育孩子也不能只用以前那一套打罵的方式了,而是要跟孩子講道理,這樣更有說服力的。
3、疏導要多一些,限制要少一些
孩子到了初中以后,也就進入了青春期。這個時期的孩子更渴望獨立自由,更渴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管教和限制,如果父母的管教和限制太多,而且太瑣碎,往往就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,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極其排斥的心理和厭學情緒。
4、接納孩子的平凡
初中科目多,孩子學習難度大,出現跟不上的情況很正常。這時候家長會接受了,大多數矛盾是因為高期待引起的。當外在期待內化,孩子們開始不接受自己的學習能力。于是很多孩子不學了,或者不學某些吃力的科目了。面對這種情況,家長應該接受他們的無力,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期待,拿走孩子身上的力量。
5、注重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
相較于小學階段,初中階段的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學習內容,這使得他們對于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積累,同時對于學習內容的了解更加豐富。此時,家長們應該注重激發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,引導他們感受攻克難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。與此同時,注重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,更加能夠有助于初中生在學習科目上獲得長期持續性的成績提升。
孩子上初中的心理特點:
一、反抗心理
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。這種特征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。反抗心理的出現,主要因為自我意識的高漲、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、獨立意識的產生這三方面因素。反抗的方式也比較多樣化,時而態度強硬、舉止粗暴,時而漠不關心、冷漠相對。
二、情緒表現的矛盾性特點
初中生的情緒感受與表現形式,既不像以往那么簡單直接,也不如成年人那么成熟穩定,表現出“強烈、狂暴性與溫和、細膩性共存”、“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”、“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”等比較極端的情緒類型。
三、成人感的體現
隨著生理發育逐漸趨向成熟,孩子在心理上也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,同時也希望父母把他當成大人,不喜歡父母的嘮叨,喜歡模仿成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