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升初是一個非常需要家長給予重視的時期。在這階段,孩子的學習習慣即將定型,也決定著孩子以后的發展。家長不要以為孩子上初中就是長大了,學習不需要自己操心。這個過渡階段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,比如對新學科的無法適應、學習方法不夠科學等,直接影響著孩子初中的學習成績。
小學成績好到了初中不好什么原因?
1、人際關系。
初中時期,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,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。有時候,父母、老師的一千句,還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。一個很好的孩子,因為崇拜歌星影星、癡迷上網、癡迷游戲、談戀愛、與社會上的“哥們兒”交往,可能一落千丈。
2、記憶方式不對。
初中要學習的科目比小學多,知識量繁雜龐大,對初入學校的學生來說比較難搞,以往死記硬背的方法沒有發揮作用,跟不上老師的課堂節奏,有沒有記住課本內容,成績自然下降。
3、課程內容的改變。
不僅學科增多,而且內容加深了。而到了初中后,數學中要增加幾何、函數等知識;語文、外語和計算機課的深度要加大。直觀的、感性的、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、系統的知識體系,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。此外,還要開設物理、化學、歷史、地理、生物等新的課程。這些學科知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說,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質積累,這就使初中生的學業負擔客觀上大大增多了。
4、學習習慣。
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。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、自習課習慣、做作業習慣、預復習習慣、考試習慣、記憶習慣、出考題的習慣、反思的習慣等。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、品德等方面,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。但很多孩子在小學時期卻養成了一身壞毛病。
小學成績好初中就不好了怎么辦?
1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。
穩定溫馨的家庭關系,是孩子穩步前進最強有力的保障。積極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,對孩子是最大的影響。尤其在初三的關鍵期,家長更是要注重這兩方面,尤其是溫馨情感氛圍的建立。可以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溫暖,保證孩子心無旁騖地將精力投入到學習和成長中。
2、關注學習成績的“智力含量”。
不要只強調孩子的成績分數,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。是靠死記硬背,還是明白了道理?是獨立思考,還是僅僅模仿而已?是“形象思維”取勝,還是“抽象思維”的結果?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方式,思維參與的程度。
3、合理調整教育方式。
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,如果說小學階段,家長是兩只手拉著孩子走,那么上了初中,家長就要學會放開一只手了。青春期的孩子向往自由,渴望獨立,追求自我,家長也要順應孩子的成長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。
4、知識面要盡量寬闊。
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、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“背景”。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,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