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想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。從大環境來看,現在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,孩子競爭壓力大,家長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。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中,孩子如果不努力奔跑,就會被時代拋棄。
初中孩子厭學怎么解決?
1、建立平等對話
孩子在學習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,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,作為家長如何與之溝通以及家長的姿態很重要。逼迫或是平等對話,效果完全不一樣。前者會激發孩子的逆反,從而對學習更感到厭煩。而后者孩子感受到尊重,會嘗試著與家長一起解決學習中的困難。
2、合理運用激勵
激勵和懲罰,都是教育的有效手段。相比之下,如果運用得當,激勵的效果更好。只不過,懲罰更直接簡單罷了。孩子不想上學,家長可以適當的對進行孩子進行激勵,比如考試得到的名次是班級前三,那么就可以答應孩子一次出游的機會等,這樣可以極大的提升孩子熱愛學習的態度。轉變不想上學的想法。
3、給予情感補償
情感教育的潤滑劑也是化解厭學心理的良藥。古語有“親其師,信其道,學其理”之說,講的是“愛屋及烏”的情感效應。孩子熱愛老師,往往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,似乎覺得不學好就對不住關心愛護自己的老師。老師應付出無私的愛,并且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,讓孩子感受到情感補償。
4、體會學習成就
孩子想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其實是正常的,成就感并不是前三名才擁有的“特權”。沒有人喜歡“輸”,就連玩游戲的時候,大家都會喜歡爭個勝負,同樣的,在學習上其實也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。家長可以讓孩子15分鐘內背完30個單詞、按時完成了作業或者這次考試名次進了一步,這些細小的目標其實都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。而當獲得成就感之后,孩子也就更愿意去學習了。
初中孩子厭學的危害:
1、影響學習成績
不想上學的孩子,缺乏對學習的興趣,但是迫于家長的壓力,又不得不固守在教室,學習成績當然不好,更會因此受到老師、家長的責備,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,就會更加討厭學習。
2、導致孩子有不好習慣
孩子一旦有了不想上學的心情,便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感覺。不想做作業,也不愿意待在教室里面聽課。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刻,孩子便會到社會上沉溺在網絡世界,希望能夠自由自在的發揮,也沒有人管束。
3、影響人際關系
老師會把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貼標簽,把他們的座位安排到一起。從此,孩子更容易自暴自棄,索性和與自己有共同遭遇的伙伴在一起。慢慢會會出現叛逆、搞惡作劇、欺負弱小同學等行為,嚴重影響其正常人際交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