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學情緒是一種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的情緒,是初中生中比較常見又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。具體表現為對學習沒有興趣,一遇到與學習有關的事就感到心煩,極端的甚至經常逃課。
初中生厭學的心理原因有?
一、因為不切實際的期望。
家庭不顧及孩子智力局限,總是不切實際地給孩子施加壓力,而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許,就表現出失望、痛心,然后對其進行否定,認為孩子辜負了自己的付出。這樣,是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,會令孩子感到很痛苦。
二、周邊影響的讀書無用論。
人們的眼里,只看到那些“沒讀多少書但成功的人”,但對“沒讀多少書一生平庸的人”視而不見。受到這樣的影響,孩子當然難以對學習產生什么興趣,更談不上有什么遠大理想和具體奮斗目標了。
三、學習的動機和動力不足。
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,為了老師,為了考試,甚至有些同學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,目的很不明確,學習動機的缺乏自然會引起學習的動力的不足,所以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是處于被動狀態的,是通過老師逼、家長壓的方式來學習的,自然而然地會對學習產生一種抵抗情緒,厭倦學習。
四、缺乏情感交流。
有些學生情感孤獨,在家得不到父母的疼愛,與同學也不能很好的交流。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,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,因而他們在社會上追求刺激,以求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,這樣極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。
五、 提不起興趣。
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式下,教學方法改進了,課堂活躍了,討論多了。但討論還是教師限定題目和范圍,學生在此范圍內討論并達到教師預期的目標,在這樣一個被動模式下,無論怎樣精心設計,其趣味性有限,學習缺乏新鮮感,探索欲望降低。
初中生厭學如何解決?
一、父母千萬不要焦慮。
也不要懈怠,而是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,重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,進行系統化學習,這一切才會慢慢好起來。
二、父母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。
父母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。向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熱愛;經常談論令你感興趣的事情,告訴孩子你所學到的各種新鮮有趣的知識……經常詢問孩子在學校里學到哪些新知識。讓孩子感覺到你對學習的興趣,他自己就會被感染。
三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。
當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到成就感時,他們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便會有所提升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他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贊賞和認可,而學習中的成就感便是這種贊賞和認可的一種體現。比如說,家長們可以通過合理地設定學習目標,讓孩子在不斷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的滿足。
四、善于鼓勵孩子。
孩子的成長,如同一顆種子的成長,需要陽光、水等營養一樣,既需要物質營養保障基本的生命力,更需要被無條件接納、被重視、被肯定贊美和認同。
五、減緩孩子的壓力。
家長可以減緩一些孩子學習上的壓力,讓孩子一個輕松愉快地心情去上學,暫時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學習上的相關要求,讓孩子對上學上不會感覺到壓迫性,適當地給孩子放松一下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