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到初中后,家長們就能發現自己的孩子歷史成績差,并且孩子還有不求上進的心理。家長這時候就需要針對孩子這樣的情況,及時找到解決辦法,讓孩子逐漸能夠體會到歷史的美,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,那么初中歷史差怎么補呢?
初中歷史差怎么補
1、整理大事年表
對于歷史差的孩子,家長就可讓其自己整理大事年表,把學習過的初中歷史時間事件,按順序一一整理出來,自己做的印象最深也最實用。也可以只整理重要事件;或者整理自己沒記住的,這個初中歷史整理不是一次性的,每一次總會有很多時間你已經記住了,這樣整理的內容會逐漸減少,孩子的成就感也越來越高。
2、專心聽講,注意學習方法
初中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、記得牢,關鍵在于理解,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。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,一定要專心聽講。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,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,只要考試前去背背,同樣可以應付,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。
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;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,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,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,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,有的則束手無策,不知所云。有些初中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,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,我們可采取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,盡量化繁為簡,才能熟記,將復雜內容通過化簡,舍棄次要內容,記住關鍵字眼,然后拓展開去,最后達到全部記憶初中歷史知識點。
3、抓教材,抓障礙,夯實基礎
第一階段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,查漏補缺,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。因為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所掌握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、不成體系的,所以全盤通讀歷史教材有助于整體掌握知識,還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視的環節或死角。另外,懂得的東西未必理解得深刻,讓歷史差的學生帶著疑問去通讀,有助于深刻領會課本內容。
4、不懂就問
學習新課過程中或多或少總會有些疑問。大多數初中學生通常會羞于啟齒,把問題置之不理。我經常鼓勵自己的孩子不懂就問,可以問老師,也可以問班上厲害的同學。當堂有不懂當堂發問解決,堂堂清的效果是最好的。如果礙于面子不懂裝懂,問題越積越多,不利于學科的深入學習。
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歷史科薄弱的話,家長又想讓孩子進步得快,趕快幫助他找到身邊的學霸建立聯系,不懂多問,直到弄懂為止。
5、廣泛閱讀
文科的知識是相通的。所謂文史不分家,政史不分家等。隨著考試難度增加,材料題越來越多,試卷字數越來越多,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大部分學生只懂抄材料,沒有深入理解,不懂總結提升,這正是閱讀能力薄弱的表現,也是歷史差的體現。七八年級的學生特別害怕文言文的材料題,丟分也多,建議多讀,多理解課文的文言文材料,慢慢形成語感。
只有初中學生閱讀量大,知識面廣,答題時適當拓展,有利于歷史科目分數的提高。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。在未來“大閱讀”教學的背景下,閱讀能力的考察無疑是未來考試考察的重點,閱讀能力仍需不懈鍛煉。